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近日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外科手术,成功治愈罹患罕见先天性复杂变异胸主动脉瘤患者。今天,患者伍先生康复出院。
42岁的伍先生1年前开始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在中山医院进行CT检查发现:胸主动脉畸形,确诊为罕见的胸主动脉“科梅内尔憩室”。据悉,“科梅内尔憩室”是人体胚胎后期由左侧第四动脉弓残余组织所形成的一种极为罕见的血管畸形,由德国医生科梅内尔于 1936 年首先描述。该病主要表现为胸主动脉瘤形成,合并异常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的扩张。“科梅内尔憩室”还常表现为轻微的吞咽困难,胸部疼痛,呼吸不畅,或因解剖原因所致的周围结构受压等。由于该病致死率较高,必须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棘手的是,这种类型主动脉畸形病情极为复杂,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大血管介入治疗,都面临脑梗、偏瘫、术中大出血等诸多风险。如何处理复杂问题,成为一道难题。
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接诊后,组织全科讨论,考虑到患者解剖变异严重,决定采取3D打印体外模拟辅助手术治疗。经精确采集影像资料,专家团队应用3D打印技术,将变异的主动脉及附属血管按一比一的比例打印成模型。
手术由王春生教授主刀。术前团队依据3D打印模型,制定出规范的手术方案;术中3D打印模型实时指导,医生在狭小空间内成功解剖游离出变异的弓上分支及“科梅内尔憩室”,同时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切除憩室,并一期完成降主动脉支架植入、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全弓置换。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于2天后由重症监护室返回病房,无并发症。
王春生说,对于复杂变异的心血管疾病,术前影像学评估与术中导航至关重要。以往无论CT还是核磁共振等,都只能在屏幕上提供二维视野,无法完全呈现病灶的复杂形态。3D打印技术是在术前根据患者CT或核磁共振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再通过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可让医生在术前直观了解手术部位结构,有助规划手术方案。3D打印技术对复杂手术极有帮助,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中山医院心外科已成功进行多例复杂心血管疾病术前打印,并辅助成功实施手术治疗。此例复杂先天主动脉畸形患者的成功治疗,可谓“从实验台到手术台”转化医学实践的成功案例。